哥廷根圈子及其现象学运动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现象学 唯心主义 哥廷根圈子及其现象学运动

哥廷根圈子及其现象学运动

2024-05-27 20:01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哥廷根圈子及其现象学运动 作者:cuicen   日期2010-07-28 09:40:00   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

  1900—1901年,胡塞尔(Edmund Husserl,1859—1938)发表了“划时代的作品”《逻辑研究》(两卷),他的“现象学的描述方法”,不仅规定了20世纪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,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。  哥廷根圈子的形成与终结  1905年,特奥多尔·利普斯(Theodor Lipps,1851—1914)的学生们来回穿梭于慕尼黑与哥廷根之间,以便与胡塞尔在一起,并且参与他的新的现象学研究,现象学作为一个哲学运动正式形成。最初参与现象学运动的两个学生是J.道伯特和A.莱纳赫(1905),接踵而至的有M.盖格尔(1906)、Th.康拉德(1907)、M.舍勒(1907)、D.v.希尔德布兰特(1909)等。  1907年,这六个人率先成立了“哥廷根圈子”,这个圈子秉承自身始于慕尼黑大学心理学会的创新习惯,每周定期例会讨论学术问题,并坚持在校外讲课。根据H.施皮格伯格的观点,当时,“胡塞尔并不重视早期哥廷根学派的独特学术氛围,在他看来,这个集团深陷于存在论和实在论的困境而不能自拔,因为他们决意忽视他的新的革命性的现象学。”实际上,当时,不仅哥廷根圈子与胡塞尔之间存在深刻分歧,慕尼黑现象学派与胡塞尔之间同样貌合神离。对此,在自传体笔记中,v.希尔德布兰特这样写道:“慕尼黑现象学派成员一夜间都成了现象学的信徒,但是,他们并不是后期胡塞尔先验唯心主义意义上的现象学信徒,而是严格的客观主义和现实主义意义上的现象学信徒。”  1907年,慕尼黑俱乐部的那些成员创建了自己的现象学学派,正式与哥廷根的胡塞尔相会,并且开始接受新成员,从而形成了早期现象学的两个阶段:1905—1909年利普斯阶段与1910—1914年非利普斯阶段。这一划分恰恰与胡塞尔的主观主义转向相吻合,因为1909年胡塞尔完全转向了先验现象学,随后于1913年发表了自身现象学的宣言书《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Ⅰ》(以下简称《观念Ⅰ》)。但是,哥廷根圈子却拒绝随同胡塞尔转向唯心主义,因为他们对此书所具有的先验唯心主义性质大为不满,认为他背弃了原来的立场,走了回头路,重新投入到康德的怀抱中。  无论如何,当时哥廷根圈子都义无反顾,继续沿着描述心理学的方向前进,独创性地把现实主义的存在论与描述的心理学融为一体,开创了人文科学诸领域中现象学的研究方向。利普斯阶段主要由在慕尼黑受过利普斯正式训练的人们组成:J.道伯特、H.莱纳赫、A.普凡德尔、A.菲舍尔等。  非利普斯阶段始于1910年,终结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这个阶段的主要成员有康拉德-玛蒂乌斯、H.利普斯、R.英加尔登、E.施泰因等。其中,许多人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。  1918年,胡塞尔离开哥廷根大学前往弗莱堡大学任教,这标志着哥廷根圈子的终结。然而,这之后幸存下来的哥廷根圈子里的学生,例如英加尔登、施泰因组成了一个新的现象学圈子,其中还包括G.瓦尔特、L.兰德格雷贝、E.芬克,当然还包括M.海德格尔。  ……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  
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